社会学及统计学论文_乡村青少年混混的城市生

12-01
文章目录

一、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

(一)文献回顾

    1.国内流动青少年犯罪相关研究

    2.国外移民青少年犯罪相关研究

    3.乡村混混的相关研究

(二)研究方法

二、乡村青少年混混城市生存逻辑形成的前提条件

(一)失去非正当收入来源

(二)乡村庇护关系散失(7)

(三)乡村处事之道失灵

(四)无法弥合的社群隔离

三、乡村青少年混混初入城市的应对之策

(一)延续乡村的营生方式(9)

(二)继续嵌入熟人圈

    1.亲属圈:延续乡村中的亲人观护

    2.老乡圈:城市社会中的乡土人脉

(三)继续混入帮派

(四)继续混迹街头(13)空间

四、乡村青少年混混城市江湖的适应性变化

(一)转变为城市新街角青年(14)

(二)称霸一方

(三)野蛮生长

(四)融入城市

五、乡村青少年混混城市生存逻辑生成之因

(一)乡村人口流出压力:乡村青少年混混乡村罪错延续的起因

    1.流动性乡村家庭的管教能力薄弱

    2.流动性乡村基层政府对青少年缺乏关爱

    3.乡村教师流动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滑

(二)城市人口流入压力:乡村青少年混混城市犯罪转变的条件

    1.城乡结合部:外来人口的安乐窝

    2.城市教育及就业的限制:缺乏正向成长的保障

    3.城市不良亚文化:犯罪产生的思想土壤

六、为乡村青少年发展提供多元发展渠道

(一)青年战略发展观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

(二)制定针对性发展之策为乡村青少年提供政策性发展动力(17)

(三)编织乡村安全网络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基础性发展动力

(四)优化城市系统功能为乡村青少年提供保障性发展动力

文章摘要:通过滚雪球抽样选取12位乡村青少年混混,采取深入访谈方法对其城市生存逻辑进行研究。研究发现,乡村青少年混混进入城市后会延续乡村社会的行事基准,通过从事另类工作、嵌入熟人圈、混入帮派组织、混迹街头空间等方式应对失去非正当收入来源、庇护关系散失、处事之道失灵和社群隔离等方面的新状况。有的乡村青少年混混受城市不良行事规则和文化价值的影响,成为城市新街角青年,或成为称霸一方的有害力量;有的则融入城市开始正常生活。流动性压力是导致乡村青少年混混城市生存逻辑生成的客观主因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多元发展渠道。

文章关键词:

论文作者:冯承才 时怡雯 

作者单位: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 

论文分类号: C913.5

相似文献:“蚁族”最不需要同情的眼泪.....作者:英杰,刊载期刊:《政工研究动态》
隐性组织化:街角劳力的边缘化生存逻辑.....作者:张海东,赵雅轩,刊载期刊:《社会科学战线》

相关文章:疫情之下的社会心理服务拓展.....作者:刘惠军
大数据挖掘、机器学习与社会统计.....作者:周辉宇
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.....作者:赵晓军
第二届青年统计学者论坛.....作者:冯兴东
第二届青年统计学者论坛分会场一.....作者:
第二届青年统计学者论坛分会场二.....作者:
第二届青年统计学者论坛.....作者:
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机制.....作者:罗俊

上一篇: 文化论文_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其应
下一篇: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女性青少年犯罪的时